关注:2025开年职教政策动态
2025年两会隆重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新鲜出炉。国家重视教育、人才、科技一体化发展。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要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开年各项政策和意见中,许多事关人才培养、就业创业等教育发展相关内容,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特摘选如下,我们一同关注和学习:01 《政府工作报告》(摘选)原文链接: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3/content_7010567.htm回顾2024年工作报告指出,国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对于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报告指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坚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关于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报告对教育、文化、产业发展等相关工作进行了部署,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加快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发展。落实和优化休假制度,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专门教育,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加快“双一流”建设,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待遇保障。要紧紧围绕国家需求和群众关切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深化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赋予用人单位更大自主权,推动产学研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厚积薄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推动互联网、文化等领域有序开放,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更大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优化就业创业服务,加快构建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让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公民道德建设。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和档案等事业,加强智库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推动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升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改革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发展冰雪运动和冰雪经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引导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等健康发展。发挥好行业协会商会行业自律作用。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 “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政府工作报告》02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3miryngkYJiDZ9MCoSVHg2月28日,教育部与四川省在京举行部省会商会议。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任务部署落实落地。深刻把握内外环境变化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锚定教育强国建设目标,推动教育更好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扎实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统筹教育服务重大产业、重大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大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渠道,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加快构建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让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政府工作报告》03人社部、教育部等7部门发文:完善普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创业教育体系原文链接: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502/content_7005630.htm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7部门关于健全创业支持体系提升创业质量的意见(摘选)人社部发〔2025〕5号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优化创业服务、提升创业质量,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构建“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孵化、创业活动”四创联动的支持体系,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二、优化创业培训,提升全过程创业能力(一)强化创业意识培育。完善普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创业教育体系,推进课堂教学、科研实践、帮扶指导紧密结合,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二)加强创业能力培训。围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经济、银发经济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开发特色培训项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举办创业培训讲师选拔大赛,建立创业培训优秀师资库,带动提升创业培训水平。(三)开展创业经验技能实践锻炼。实施创业者培育行动。三、完善创业服务,提供全方位发展助力(四)落实落细公共创业服务。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创业服务功能,落实《公共创业服务规范》行业标准,推行服务规范化、便利化、数智化。(五)跟进提供专业化指导服务。建立创业导师库。将创业指导等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向创业者提供社会培训、咨询指导、检验检测、软件开发、研发设计等服务。(六)强化人力资源支持服务。搭建产学研对接平台,畅通产学研对接渠道,促进产创融合、产才融合。(七)做好再创业帮扶保障服务。加大对创业失败者的扶持力度,建立必要的再创业指导和援助机制。四、夯实创业孵化,拓展全周期培育扶持(八)提升创业孵化载体服务质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创业孵化载体加强自身建设和运营管理。(九)优化创业孵化服务环境。依托创业孵化载体完善“培训、孵化、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推进各类创业孵化资源集成服务。(十)推行重点项目跟踪扶持孵化模式。建立重点孵化项目库,定期征集成长性好、带动就业能力强的创业项目。(十一)强化返乡下乡入乡创业支持引导。吸引城市人才等各类人员下乡创业。因地制宜培养一批青年返乡创业带头人,支持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期满人员入乡创业。五、组织创业活动,营造全生态创业氛围(十二)搭建资源对接服务平台。健全创业大赛工作机制,持续为重点群体创业主体搭建综合性赛事服务平台。支持举办创业沙龙、创业集市等地方专项特色活动,拓展制度化、常态化的创业交流合作机会。(十三)选树创业促进就业典型。广泛开展创业促进就业宣传,讲好创业故事,弘扬创业精神。(十四)组织跨区域结对互助合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创业联盟。打造具有区域特点的创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集群。六、加强政策扶持,强化全链条支持保障(十五)实施财税支持政策。(十六)加大创业融资支持。(十七)做好稳岗扩岗支持。对符合条件创业主体招用就业困难人员、毕业年度和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十八)强化社会保险支持作用。创业主体及其招用的人员应按照国家和统筹地区规定参加各项社会保险,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政府工作报告》0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摘选)原文链接: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2/content_7005158.htm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三、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十三)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十五)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引导农民发展适合家庭经营的产业项目,因地制宜发展民宿经济。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支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增收。实施数字乡村强农惠农富农专项行动。四、着力推进乡村建设(十九)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美丽乡村。五、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二十二)加强文明乡风建设。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丰富农村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创新开展“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活动,加强乡土文化能人扶持,引导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推进传统村落特色保护区建设,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深入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二十八)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程。提升涉农职业教育水平,鼓励职业学校与农业企业等组建产教联合体。推进“三支一扶”计划、科技特派员、特岗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深入实施乡村巾帼追梦人计划和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鼓励和引导城市人才服务乡村,健全评聘激励机制。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健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改革创新,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积极性,激发乡村全面振兴动力活力。
2025-03-06